卫星的“眼睛”就是尺
最高检南四湖专案听证会将公布第三方监测结果
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湖区面积1266平方公里,承担着调洪蓄水、南水北调、发展水产、航运交通等多种功能。2021年4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情况启动公益诉讼检察立案程序。
10个月过去,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情况是否有所好转?客观存在的影像和数据正是衡量办案效果公正的标尺。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了解到一些办案以来的监测数据,卫星遥感影像忠实地记录了远超人眼观察范围之外的南四湖地物信息,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数据监测着不同时期水质的变化,通过与往年同期的比对,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四湖发生的变化。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委托,以第三方客观立场对南四湖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进行了连续的遥感监测,通过对获取影像数据的处理、模型计算与信息提取、比对分析与历史追溯、实地勘验与调查取证、成效跟进与动态展示等技术手段,开展了针对“南四湖”专案的生态环境线索摸排、典型现场取证、治理成效跟进工作。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针对水体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黑臭、悬浮物浓度变化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展现出来迥异的光谱特征,重点观测和分析了南四湖黑臭水体指数、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水体悬浮物浓度这三项典型水质指标,从不同维度反映南四湖湖面水质情况,对比其年度变化情况。”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朔介绍。
观测计算对比显示,从2020年10月下旬到2021年10月下旬,南四湖湖面黑臭指数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和水体悬浮物浓度高的水体水域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减少,而黑臭指数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低和水体悬浮物浓度低的水体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加。
据介绍,在整个卫星遥感监测对比过程中,为保证南四湖流域水体卫星遥感数据对比的客观性,按照针对同一区域、采用同一种卫星数据、同一时相、同一处理算法、同一数据获取时气象条件,“五个同一”的方法,对卫星遥感监测技术进行了严格约束。同时,考虑到2020至2021年度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在汛前完成,上半年有大量的外部水进入南四湖;6月至9月又处于雨季,汛期大量雨水汇入南四湖,并且夏季的植被茂盛、阴天多,对从太空到水面的观测外部遮挡多;而冬季是历年来湖面平静、杂质沉淀的时段,水质又普遍相较其他季节好转。因此,选取10月下旬秋高气爽,以晴天为主、水草逐渐凋零,水体相对稳定,这一水体状况比较代表性的时间窗口,卫星观测南四湖。“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专案推动下,南四湖流域水体水质总体明显好转,各重点监测目标涉污风险大幅降低。”刘朔说。
影像反映了视觉效果层面的客观变化,水质监测数据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南四湖一段时期以来的治理效果。记者了解到,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好坏分为Ⅰ类至Ⅴ类几个等级,低于Ⅴ类的为劣Ⅴ类,属重度污染。水环境监测指标主要有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总磷超标主要来自于面源污染,氨氮超标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高锰酸盐指数超标说明水体很可能受到有机物污染。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基于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提供的数据,南四湖流域的湖体监测点位共5个,19条入湖河流监测断面28个。监测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南四湖湖体水质总体稳定,但部分区域、部分时段存在超标情况,城乡面源污染、湖泊蓝藻水华、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突出。2020年8月,南四湖入湖河流多个断面出现Ⅳ类至劣Ⅴ类水质,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超标“凸显”。汛期水质污染情况较为严重,面源污染特征明显。
2021年8月,南四湖专案正在推进中。监测数据显示,湖体点位二级坝水质同比由Ⅴ类好转至Ⅲ类,主要好转指标为总磷;14个入湖河流站点呈现好转或明显好转,主要改善指标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同期,南四湖湖体二级坝水质汛期总磷日均浓度同比明显降低;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呈现稳定水平,未出现专案前的大幅波动。入湖河流部分断面总磷日均浓度同比明显降低;高锰酸盐指数浓度同比有所降低;氨氮整体浓度无明显变化。
“专案立案以后,南四湖流域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主要污染指标降低。周边环境更整洁、更绿色,专案推动效果显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生态环境监测室副主任李文攀说。